今年是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城市的驗收之年。去年以來,韶關市在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工作中對標對表中央和省的指引要求,充分挖掘和發揮“善美韶關”“綠、紅、藍”元素作用,著力推動“善治韶關”,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可持續、更加充實、更有保障。
守護“綠色”屏障
讓“獲得感”更可持續
綠色是韶關最亮麗的底色。韶關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著力在保護綠水青山上出實招、求實效,確保在高水平生態保護中實現高質量發展,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更可持續。
“良法”護綠水青山。堅持以建設更高水平的法治韶關推動高水平生態保護,公布《韶關市野外用火管理條例》等系列法規,有效解決了保護的重難點問題,有力確保了森林覆蓋率等關鍵指標繼續走在全省前列。
“善治”護綠水青山。近年來結合掃黑除惡專項斗爭,聚焦“林、水、礦”等生態保護中易發高發問題,重點查處了湞江河流域非法采砂案,使渾濁七年之久的河水又變清了。2020年韶關作為全國5個重點區域大氣、重點流域水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的地區之一,被國務院通報表彰。
“網格”護綠水青山。加快推進綜合網格管理改革,積極推動包括林長、河長等生態保護在內的事項入格,做到“應入盡入”“能入全入”,帶動推動更多資源下沉網格,確保問題在一線發現、難題在一線解決、成效在一線體現,讓韶關的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
深耕“紅色”高地
讓“幸福感”更加充實
韶關具有深厚的紅色文化底蘊,被省認定的重要紅色革命遺址達502處。韶關市將“紅色基因”活化融入社會治理全過程和各方面,讓人民群眾“幸福感”更加充實。
厚植“紅色底蘊”。堅持挖掘和運用紅色資源,推進紅色文化與社會治理融合發展,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大力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重點打造了一批紅色鎮(街)、村(社區)平安示范點。以南嶺干部學院為平臺,創新紅色教化形式,將紅軍長征粵北紀念館等16個點位通過“打卡廣東紅”學習平臺推向全省。
做強“紅色引擎”。堅持黨建引領,讓“紅色動能”延伸到基層每個“神經末梢”,破解基層治理難題。建立健全鎮(街)黨政機構決策管理監督機制和公共服務中心為民服務機制,解決“紅色動能”注力基層“最后一公里”問題。
打造“紅色品牌”。堅持把培育“紅色品牌”作為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抓手,打造出“社區吹哨、黨員報到”工作機制、紅色教育“小手拉大手”工程、“紅袖章”平安志愿者、紅色物業等系列“紅色品牌”,不斷豐富“紅色基因”參與社會治理的途徑和形式。
鑄牢“藍色”盾牌
讓“安全感”更有保障
韶關政法隊伍充分發揮“政法藍”的主力軍作用,加快推進更高水平的平安韶關、法治韶關建設,讓人民群眾“安全感”更有保障。
凸顯“藍色擔當”。統籌發展和安全,在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中堅決做到“五個過硬”,為加快韶關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近年來,充分發揮“政法藍”作用,確保了樂昌、曲江垃圾焚燒發電項目順利建設,有效破解“鄰避效應”困境。
筑牢“藍色防線”。強化政治責任擔當,聚焦主責主業,堅決把維護國家政治安全擺在首位,落實落細重大敏感節點安保維穩和疫情防控,常態化開展掃黑除惡斗爭,加快構建立體化治安防控體系,不斷夯實平安韶關基層基礎。2020年、2021年連續兩年韶關群眾安全感位居全省前六名。
強化“藍色保障”。著力健全推動韶關政法工作高質量發展等制度機制,加快構建“抓隊伍、防風險、保安全、護穩定、強法治、促發展和戰疫情”的“6+1”工作格局,以網格化、信息化、法治化、協同化促進自治、法治、德治融合發展為社會治理路徑,以健全“打防結合、管調結合、疏堵結合、獎懲結合”綜合治理機制為抓手,整體提升市域社會治理效能。(韶關政法)